中新网浙江新闻2月26日电(蓝伊旎 毛朝阳)清洗、烘干、粗粉碎、超微细粉碎……2月26日,在浙江江山大陈乡,旺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盒盒植物炭黑经多道工序后新鲜出炉,沿着传送带进入10万级净化车间,经过分拣和包装后将销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悉,植物炭黑是一种天然可食用的黑色素,被誉为植物界的“黑黄金”,广泛运用于食品、药品、美容等领域。
在大陈乡,植物炭黑何以炼“黑”为“金”,走出“小山窝”远销五大洲?这背后有着一个关于创新的故事。
汪芳带公司产品参加境外展会。 受访者 供图
“数字可以从‘零’开始,厂长可以从工人当起。”从手握粉笔的人民教师到竹炭深加工产业的开拓者,再到高科技领域的创新者,民建江山市基层委副主委、浙江旺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汪芳坚信,坚韧和创新能够创造奇迹。
2004年,汪芳敏锐洞察到竹炭深加工市场的巨大潜力,毅然辞去教师工作,和丈夫程鸿财共同在家乡大陈村开了一家水烟炭工厂。
创业初期,条件十分艰苦。“当时公司只有十几名员工,两台设备,我身兼数职,既要负责生产,又要处理销售事务,常常忙得不可开交。”汪芳回忆道。
但她没有放弃:对财务一窍不通,她就铆足一股劲,利用业余时间上大学,“啃”起了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对管理茫无所知,她就从书籍中寻找方向,到处拜师求教,为工厂引进质量、环境、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体系。
经过多年探索,厂里的生产经营渐渐走上了轨道,一时间产销两旺。十年苦旅后,工厂的水烟炭在美国的展会上亮相,首次进入国际视野。
然而,汪芳夫妇走出国门才发现,他们曾引以为豪的水烟炭,由于技术门槛低,在国际市场上其实处于炭产品中的低端位置。此行之后,两人决定将目光转向“炭家族”的金字塔尖——食品炭。
彼时,食品炭在欧盟等地区已相当流行,大规模的生产企业就有6家,而国内在该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通向塔尖的路,雨蒙蒙,雾茫茫,每一步都充满着未知。
为打开国际市场,程鸿财全身心沉浸在技术研发之中,而汪芳则忙于融资、争取土地和基建资源。2014年,两人成立了浙江旺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重新启航。
当时,国内既没有现成的设备,也缺乏可借鉴的工艺,两人只能从零开始。在360多个日夜里,程鸿财与汪芳带领团队冒着各种未知的风险,前后进行了20多次的试验,先是“磨”出了超微竹炭粉,又历经无数次循环往复的试验与改进,终于研发出符合国内外技术标准的食品炭。此后夫妻俩又倾注两年心血打造出了一条生产线。
汪芳和工作人员沟通。 受访者 供图
2016年3月,在上海“中国国际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展览会”上,一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客商带走样品回国“试单”,一个月后,旺林公司出品的450千克食品炭漂洋过海,正式出口至印尼。
对汪芳夫妇来说,这一突破性的订单不只是十年艰辛创业的回报,更成了他们继续奋斗的动力源泉。
此后,两人带领团队不断优化产品,拓展应用领域,不仅建立了“功能性微纳米粉体研发中心”,还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累计获得10项发明专利和19项实用新型专利。他们研发的竹炭超微粉碎破壁技术,业已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曾经籍籍无名的山村小厂已发展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林业标准化示范企业、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公司产品远销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覆盖美国、欧盟、日本、中东等市场,小产品闯出了大市场。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技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回报家乡,回馈社会。”不久前,在江山市召开的新春“工业大会”上,汪芳作为企业代表接过“创新成长奖”的奖杯,对过去感慨万千,亦对未来充满信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