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卖私房烘焙的,到底有多赚钱?

   2024-06-30 10
核心提示:起私房,如果你的印象还停留在私房菜,那可就落伍了。近年来,私房烘焙已遍地开花。不租场地、不办证照,自家厨房就地取材,在朋

 

起私房,如果你的印象还停留在私房菜,那可就落伍了。

近年来,私房烘焙已遍地开花。不租场地、不办证照,自家厨房就地取材,在朋友圈、邻居群发几张诱人的图片,一家私房蛋糕店开业了。“在家就能赚钱”的动力,让各式各样的私房生意开始如雨后春笋一般兴起。从私房烘焙到私房美甲,再到私房馄饨、私房小吃......可以说,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私房们”做不到的。

私房生意之风愈演愈烈,但批评和争议也随之袭来。

脱离了“小而美”的精致朋友圈,层出不穷各类私房生意真的安全吗?被调侃“把儿子未来结婚钱都算进去的”私房烘焙,到底多暴利?

近年来,受益于社交媒体的推广和较低的创业门槛,一股“私房生意之风”开始流行。

对于店主们来说,私房既满足了消费者对个性化和定制化日益增长的需求,又无需动辄几十万的投资,甚至连广告都可以依靠毫无成本的“朋友圈”,仅仅动动手指,发出一些精美的照片,就能轻松带一波流量,真正是“在家就能把钱赚”,何乐而不为呢?

吃到甜头的私房店主开始把目光挥向各行各业,各式各样的私房生意开始如雨后春笋一般兴起。从私房烘焙到私房美甲,再到私房馄饨、私房小吃......可以说,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私房们”做不到的。

在2015年左右,私房烘焙就悄然出现在朋友圈里,由一群对烘焙充满热情的爱好者推动。早期的私房烘焙以小规模的分享为主,而非盈利。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的私房烘焙开始由爱好驱动转向商业驱动,烘焙爱好者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将烘焙作品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开始接受订单,将烘焙作品转化为商品。

如今,私房烘焙已经是风生水起。小红书上,#私房烘焙 话题词浏览量已近6000万。

具体看来,2024年1-6月,发布在小红书上的相关笔记已经超过2万,平均每天就有122条的笔记产出,日均获赞量近三千。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商业笔记数实现突飞猛进的增长,是2023年同期的4倍多,涉及到的红人数,也增长了近千人。

私房烘焙往往给人一种小而美的精致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似乎也更愿意为这种有特色的私房产品买单了。

尽管私房烘焙掀起了一股热潮,吸引了众多粉丝的追捧,但随之而来的批评和争议也不少。

小红书上,有一个所谓“三大巨头”团体,即私房烘焙、美甲和鲜花。只要是涉及到这三个行业的吐槽,“他们会一起抱团替同行说话,一致怼外,来势汹汹”。作为“三大巨头”之首的私房烘焙,更是频倍吐槽的对象,而价格,往往是最难让消费者接受的一点。

一般来说,私房烘焙的价格都不太透明。如果想在私房预定一个蛋糕,需要顾客先提供一张“网图”,再由私房烘焙店主根据蛋糕制作难度、用料、尺寸等进行报价。而店主报出的价格,却往往让顾客大跌眼镜。

私房蛋糕到底有多贵?我们对某四线小城市进行了解,一个八寸的动物奶油蛋糕,连锁蛋糕店售价为259元,私房烘焙店主的报价为258,仅有1元之差。一个是门店明亮透明、证件齐全、售后有保的全市连锁品牌店,一个是藏在“深巷”、证件未知、名不见经传的私房蛋糕,相比之下,为何不选择品牌店产品呢?当然,这并不绝对,我们不能否认有些私房烘焙用料讲究扎实、物超所值,但就是表象来看,私房蛋糕的定价,确实是高了那么一些。

 

私房烘焙到底贵不贵?

图数室以当下最流行的网红蛋糕巴斯克为例计算了一下成本。制作一个巴斯克蛋糕仅需要7种原料,分别是奶酪、鸡蛋、白砂糖、淡奶油、柠檬汁、纯牛奶和糖。

专业烘焙小程序上显示了以上7种原料最常用的品牌和所需价格,比如300g的凯芮原味奶油奶酪成本要31.5元,80g的太古优级白砂糖成本要1.8元,10毫升的乐芙娜0.3元。

按照此标准,制作一个842g(6寸以上)的巴斯克蛋糕所有成本加起来需要47.9元。但北京某私房烘焙店的价格,一个6寸巴斯克蛋糕就售价258元。当然,私房烘焙店店主可能会说原料不一样价格不一样,这一点确实如此。不过,以上统计的原料都为最常用的品牌且在中高端区间,就算是用料再高端,价格也不会相差过大。

私房烘焙一直被广为诟病,不仅是因为定价与原料成本相差过远,还因为私房本身的固定支出就很少。

门店烘焙店的固定支出包括员工、房租水电、大型商用烘焙设备等。其中员工包括收银员、面包师、蛋糕师、裱花师等,每个岗位可能不止一位。但私房烘焙通常收银、制作等流程都是店主一人。店主只需要自己给自己发工资就好,人力成本大大减少。

房租也是同样,门店烘焙店需要租房,但私房烘焙开在自己家里,不需要交房租。相比于门店烘焙店动辄上万块的设备,私房烘焙的设备也更轻量化。营销推广上,私房烘焙最常见的就是朋友圈推广,门店烘焙则会上架团购网站,有时还会找博主推广,这也是一笔花销。

一般来说,为了让用户有更多的产品选择,确保最大限度地增加消费者购买率,制定生产计划的时候往往会生产大量产品。这也是为什么进到一家烘焙店,面包、蛋糕成列摆放,货架堆的满满的。

但现制烘焙产品的保质期很短,一般在1至3天,生命线最短的只有4小时,超过24小时就有过期风险。

这意味着烘焙产品的损耗率很高。业内人士曾透露,每日5%至10%的余量意味着报损率处于健康区间。但当下的烘焙店远远超过这一标准。那这部分成本拿什么去弥补?

烘焙店的解决办法——提高售价。这也就造成了如今烘焙店一种奇特的现象:为了好售卖,大量制作产品导致高损耗,用高售价弥补,但售价高了购买者少,又导致了高损耗。

“高价卖——高损耗——高价卖”也是一大奇观了。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11月,面包烘培类注册量和注销量都不低,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所以,私房烘焙也没那么好做。

别看社交媒体上分享着开一家私房烘焙月入大几万,好一点的是骗你买下他的闲置设备,差一点了就要让你花上大几万去报名烘焙学校里,他好赚中介费、咨询费。(手动狗头)

就这样,不租场地、不办证照,自家厨房就地取材,在朋友圈、邻居群发几张诱人的图片,一家私房烘焙店开业了。

私房这种零门槛、低投入的商业模式,吸引了许多全职妈妈、退休老人的加入,也是白领兼职的首选。家庭自制食品的大军不仅仅有蛋糕,还有酸奶、果汁、葡萄酒……主打一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涉及入口的事,就要慎之又慎。想象中的私房食品,用料实在,不含添加剂,干净又卫生,但不少私房食品其实暗藏安全隐患。

有学者针对吉林省2019-2020年食源性疾病病例做过研究,发现“罪魁祸首”中,家庭自制食品占了大头。毕竟食品工业是一门高深专业的学问,个人在加工食品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不具备专业设备,而且缺乏专业知识。而且,像蛋糕等“娇嫩”的食物,储藏和运输环节中,如果没有做好杀菌和冷冻,也会引发食品变质。

并非所有的食品都适合家庭自制。食品加工过程中,容易出现两大问题:一是保存不当导致的细菌微生物污染,二是加工操作不当导致产生有毒物质。

虽然肉眼看不见,但细菌和微生物一直在活跃、繁衍,与我们共同享用食物。例如,2020年震惊全国的那一锅酸汤子,就是由于发酵谷物食品保存不当,污染了米酵菌酸,导致一家9口人中毒身亡。

此外,某些食品在加工过程中需要特定的技术或设备,家庭环境可能难以满足这些要求,从而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比如酿造葡萄酒时,甲醇是不可避免的副产品,长期或大量摄入可能导致中毒,症状包括头痛、恶心、视力模糊,严重时甚至可能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工业生产中有严格的控制标准,以确保消费者的安全。而家庭自制的葡萄酒,几乎不可避免甲醇超标,但店主又无从监测和调节。

前文提到的蛋糕集合了乳制品、蛋、面、水果等各种原料,暴雷的几率会更大。而且蛋糕工艺复杂,人员、原料、制作环境、包装运输……每一个流程均有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所以说,入口的东西,钱真的省不了一点,为了健康,我劝你把钱付给正规商家吧。

说到底,私房食品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虽然规定明摆着,即使家庭小作坊自制食品,也得办理营业执照、健康证、食品经营许可证……但实际操作起来,很少有人执行,也由于营业地点隐蔽而难以检查。

在我国,只要是食品,上网销售就受到严格监管。各大外卖平台也将营业执照等证件,作为起码的准入门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私房店只在社交软件卖货。

乘着社区团购的东风,私房产品一般主要在熟人邻里之间售卖。店长开个团,大家一起微信接龙预定,拼单成功后店主再制作商品,然后小区门口自提或送货上门。这一模式让消费者享受更便捷实惠的购物,同时也帮助商户更精准地备货,非常适合小本买卖。

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消费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生产者或经营者要求赔偿损失,并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

可一旦产生纠纷,商品是消费者通过微信买的,属于个人私下交易,不同于一般网购,而且乡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很可能要扯皮了。

不管怎么说,虽然网购已经足够发达,家门口“最后一公里”的社区消费圈,仍然是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洛阳时报的调查显示,有25%的居民,社区消费占比在可支配收入的30%-60%之间。

家庭小作坊式的私房经济模式,虽然问题多多,但还会一直存续。毕竟,超市太大,市集太远,私房独有的亲切和便利,恰恰弥补了人们向往的生活中,那份温馨和烟火气。


 
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 admin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赣ICP备20220033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