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糕点,北京稻香村总是能够第一时间在人们大脑中闪现,但对 “老青岛”们而言,同样以糕点制作而闻名的英记楼在大家心目中又具有不一样的地位。作为一家发源自晚清的茶点楼,与岛城消逝的众多老品牌一样,英记楼也曾在战火硝烟和社会变动中一点点地被人们所遗忘,值得庆幸的是,为挖掘青岛曾经的老品牌文化,一些有心人找到了英记楼糕点的32个品种配方,经多番努力,终于使得这个老品牌在岛城重新树立。英记楼是如何让普通百姓吃上 “御用”糕点的呢?日前,记者走进该公司敦化路店操作间,与该公司总经理黄学功及糕点大师姜培红面对面交流,揭开英记楼寻找青岛老味道的面纱。
百年品牌“重塑金身”
8月25日上午,在英记楼敦化路店操作间,记者见到了该公司的技术顾问姜培红,年逾花甲的姜培红正在与徒弟们一起制作糕点。选材、用料、加工、烘焙……在姜培红的一双妙手下,只用了20分钟,香气扑鼻、金黄酥脆的糕点就呈现在记者的面前。这一块块香甜可口的糕点,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黄学功向记者讲述了百年品牌英记楼的前世今生。
记者了解到,关于“英记楼”的建立和兴起,岛城著名文史专家王铎先生曾经深入研究过:辛亥革命后,一批从宫廷之中流亡出来的粤系御厨来到了青岛,经过一番市场调研和踩点,他们在劈柴院中山路门洞的北侧(现亨得利店位置)开办了一家酒楼,由于建立酒楼的粤系御厨以“英姓”为主,故此将该酒楼称之为英记楼。
据悉,自岛城开埠以来,英记楼、顺兴楼、春和楼、聚福楼这四大酒楼就以各自的“招牌菜”闻名遐迩,其中英记楼以粤菜和宫廷糕点吸引了不少达官贵人和社会贤达前去聚会。天长日久,岛城民间流传出:“英记楼,英记楼,一天到晚弦子没有头。 ”的说法(这里所说的弦子,是指英记楼所独有的伴宴方式:广东音乐)。英记楼的名声可以说横跨了中国整部近代史,晚年移居台湾的梁实秋曾在回忆录中深情地追忆自己在青岛四年的光阴,“我曾吃过最顶级的饺子,那是在顺兴楼,我也曾品尝过最满足味蕾的点心,那里雕刻着英记楼。 ”
与岛城众多消逝的老品牌一样,在战火硝烟和社会变动中,英记楼也曾一点点地被大家所遗忘。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在风雨飘摇中,英记楼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2015年,在消失了将近一个世纪之后,英记楼再次登场,在原有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为宫廷糕点在岛城延续血脉。“去年,我们陆续在中山路、敦化路、书院路等地布点英记楼分店,要把沙琪玛、鸭尾酥、大虾酥、蜜三刀……这些蕴藏着文化的中式点心以最经典的味道,最传统的手工,最尊重历史的心态重现在人们面前。 ”黄学功这样说。
坚持手工还原老味道
“从2010年我们就开始寻访咱们青岛的糕点传人,整整四年时间,我们找到了著名的糕点大师高秀常及其弟子姜培红、面点大师陈秀英。 ”黄学功说,在这3位大师的顾问指导下,他们对英记楼传统中式糕点配方进行了开发,结合现代工艺对其进行精心研制,最终品种各异,入口百味的20个特色糕点终于得以复出。
在操作间内,姜培红告诉记者,为了确保糕点口味纯正,他们始终坚持纯手工制作,制作过程不使用任何机器。 “我们所有糕点都是选用的绿色食材,油料一律使用花生油,不含任何添加剂。”姜培红表示,为了让顾客品尝到地道的英记楼老味道,他们对每一块糕点都投入了一整颗匠心,保证顾客吃到的每一口点心都安全且原汁原味。据了解,由于没有任何添加剂,所以英记楼的糕点保质期较短,只有1周左右时间。值得一提的是,记者还了解到,除传承了精良的制作工艺外,英记楼还成立了研发中心,在原有传统配方的基础上探索新的配馅方法,经过对古典配方的挖掘整理和创新,如今英记楼共创出了32个点心品种。 “我们不追求品种繁多,只想做文化糕点,让顾客在舌尖上感受厚重的中式糕点文化”,黄学功这样说。目前,英记楼已经开发了线上和线下的互动,立志打造让岛城骄傲的文化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