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秋佳节的临近,很多市民开始选购月饼类糕点,位于镇江市镇东路上的某个小摊点的生意也日益红火起来,不少岁数较大的市民都喜欢买这里的糕点。他们说:“几十年之前这可是大牌子,我们吃惯了,喜欢它的老镇江口味。”但是近年来,看着厂子从大企业变成小摊点,他们都有些担心,怕以后再也买不到这里的糕点了。
十几家茶食店合成一个厂
在镇东路贺家弄巷子里,记者找到了看上去有些年头的镇江糕点厂,并见到了厂长翟宏宝和几位六十几岁的老师傅。
贡师傅今年68岁了,原本应该已经退休的他至今还时常到厂里来帮忙。谈及糕点厂的创建,贡师傅一脸自豪:“我们这个厂子五十几年了,1956年公私合营的时候,整个镇江就这么一家。”
厂子的发展对于贡师傅来说可谓历历在目。“原来镇江市区从营山门到五条街聚集了很多有名气而且种类不同的茶食店,比如苏帮的采芝斋,清真的福禄全和春生和,其他的还有镇扬帮和广澳帮。公私合营的时候,这四个不同风格的十几家茶食店一起合并成了镇江糕点厂。”
当时的糕点厂在产品种类十分丰富。贡师傅如数家珍:每个季节有不同的糕点,分为春果、夏糕、秋饼、冬糖。“春果品种最多,有上百种,大京果、小京果、糖八件、沙八件等,夏糕有条头糕、凉团、稻糕、潮糕等二三十种,秋饼以月饼为主,冬糖也有三四十种,芝麻糖、寸金糖、浇切片……”
从四个厂规模到集体下岗
公私合营以后,糕点厂逐渐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除了总厂外还有三个分厂,有一万平方米的厂房。等到临近中秋,四个厂一天就能生产24000斤的月饼。”据贡师傅回忆,那时的镇江糕点厂有36个门店,供货的小商店也有一百多个,“几乎遍布镇江市区的各个角落。”贡师傅自豪地说:“那时候汽车还不普遍,都是靠人力三轮或者小板车来拿货,早上5点就能看到厂子门口排满了人了。有时供不应求,只能限量供应。”
但是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私人的糕点店日益增多,糕点厂的竞争日益加大,生意逐渐下滑。厂长翟宏宝无奈地说:“私人的糕点店就不用说了,一些酒店、超市也卖糕点,加上外地品牌的进入,我们厂子就一直萎缩。”
随着工厂生意的不景气,厂里的人也是走的走,下岗的下岗。回忆当年的情景,翟宏宝的话语有些艰难:“到1996年的时候,所有人都下岗了。”
工人重聚挽救老品牌
面对下岗,厂里的十几个工人却不愿就此离开从事了多年的岗位。翟宏宝说:“做了十几年的糕点,我们只能从事这个行业,再说,当时还是有很多市民喜欢我们的糕点。”
既然离不开,工人们便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大家一起继续做糕点。“我们当时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每个品种做了一点,就在厂附近的贺家弄路口上设了个小摊点来卖。”这次的尝试是成功的,数量不多的糕点很快便被买光,找到了信心的工人们也由此改变了原先的经营观念,“我们就根据市民的需求量来定产量,这样既不浪费也能保持糕点的新鲜。”
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维持了18年。“我们厂子的原材料和制作工艺还是几十年传承下来的,所以很多市民比较喜欢买我们的糕点。我们的生意要比以前好很多了,厂里的人也增加到了30人。”不过,翟宏宝告诉记者,对于厂子以后的发展仍十分担心,“现在厂里都是一群老师傅,年纪最大的差不多70岁了,最小的也有48岁了,要发展的话不仅缺钱,而且缺人。”
记者离开前,一位六十多岁的奶奶带着孙子来摊位前买了点火腿月饼,老人笑着说,“这儿的月饼料足,价格实惠,还是习惯这个口味。”“老镇江品牌吧,就这么没落的话太可惜了,希望能重新发展起来。”这句话也是不少镇江市民的心声。
真材实料的月饼原料来源:金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