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北京稻香村高级糕点技师王莺莺—— 忙碌中秋节 难舍稻香情

   2013-09-11 115
核心提示: 从选料、和面到包制、成型、烘烤,她熟悉上百种糕点的制作;几百种原材料是否符合感官标准,她手抓、眼看、鼻子闻,就能判断得八九不离十。这是她一生经验的用

 从选料、和面到包制、成型、烘烤,她熟悉上百种糕点的制作;几百种原材料是否符合感官标准,她手抓、眼看、鼻子闻,就能判断得八九不离十。这是她一生经验的用心积累,难怪人们开玩笑说她是糕点里的“虫儿”。

  从前,她曾做过现场质量检验员;今天,她的岗位是通过检验决定每一批原材料能不能进入生产车间。她,就是北京稻香村高级糕点技师、品管部原材料验收员王莺莺。正值中秋,记者怀着对王莺莺的好奇,来到北京稻香村食品厂,想听她唠唠那些和月饼有关的故事。

  1983年,18岁的王莺莺经熟人介绍成为了北京稻香村的一名学徒工。那时,虽然已经改革开放,但是老糕点铺子里学徒的规矩依然被延续着,年轻懵懂的王莺莺,从学习最基础的炒馅开始了她在北京稻香村的职业生涯。此后,和面、擀皮、包球、炸制、烘烤,几乎每个生产岗位她都待过,几乎每个产品的生产她都干过。如今,在北京稻香村足足工作了30年的她,也早已升到了管理岗位。

  初次见到王莺莺,一脸的质朴让记者深深感到邻家大姐的亲切,而说起即将到来的中秋节和有关月饼的话题,让原本有些局促的王大姐打开了“话匣子”。

  “自来红用香油和开水和面,馅里面一定要加上冰糖;自来白要用花生油和温水和面,山楂和桂花都得选上好的……”老字号做月饼的讲究她张口就来,更多有关年轻时的回忆,也让她脸上挂满了笑容:“第一次做自来红的时候,笨得厉害。有一个环节就是要用木模子把专用的"模水"印上去,这样自来红烤出来之后上面才会有一个红圈。我那会儿就是印不好,不是力气大了让模水"流泪",就是力气小了,让那一个红圈缺了口。这个还必须要等烤出来后才能知道有没有印好。刚开始做的时候,就没有几个是好的,但是这手艺活,还就得这样慢慢练。那时候,没少挨师傅训。”

  虽然嘴上说着挨训,但王大姐依然一脸笑容,仿佛从前的挨训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

  或许,外面人不能理解,不就是一个红圈缺个口,或者多流下来一块印记吗?但是对北京稻香村来说,做中秋的月饼可不是一般的小事。“我记得从一开始学徒的时候,师傅就说,做月饼,一点小毛病都不能出。自来红必须满腔满馅、球圆、墙鼓,上面的红圈必须连贯,半公分都不能断,也不能"流泪"。提浆月饼用木模成型,花纹要清晰,上面的刻字,一撇一捺都不能少,否则就不能上市。”

  30年下来,难忘的事很多。但对于王大姐来说,还有一件也很难忘,那就是“每逢中秋那叫一个忙”。

  立秋前,北京稻香村的月饼就要准备生产,从那时起,加班就成了每天正常的工作状态,而且要一直忙到中秋节前一晚。王大姐沉思片刻说道:“我儿子大概五岁那年的中秋节,本来单位说放假,我和家里人就安排好陪孩子出门玩。结果阴历八月十四上完夜班回来,第二天早上单位又来电话让去上班,说月饼不够卖,让我们全都回去。结果我儿子好多天没见到我,早上醒来一见到我听说还要走,哇的一声就哭了,抱着我不让走。但是没办法,我还是偷着跑回单位。”

  中秋,对于在北京稻香村工作了30年的王莺莺来说,既甜蜜又苦涩。看到顾客排队,她总是能想起从前在门店卖月饼因为顾客太多排到了马路上,不得不请警察维持秩序的热闹劲儿;看到现在厂里的年轻姑娘吃饭时也要抽时间打电话和孩子说上几句话,她总是想起自己从前那些想儿子的时候。

  其实,她就是所有北京稻香村人的一个缩影,在其他人中秋节团圆的时候,忙碌着、苦涩着,却也高兴着。没有多么高尚的理由,只是一年一年这样坚持着,争取让每一个顾客,都能吃到北京稻香村的月饼,过一个团圆节。
来源:《法制晚报》

 
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赣ICP备20220033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