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孔融让梨与分割面包

   2011-11-14 500
核心提示:来源:三晋都市报  时下中国的种种社会问题,大概就与过多依赖道德说教而不重视法制约束有关系。  “融四岁,能让梨。”《三字经》中孔融让梨的故事尽人皆知
来源:三晋都市报  

  时下中国的种种社会问题,大概就与过多依赖道德说教而不重视法制约束有关系。

  “融四岁,能让梨。”《三字经》中孔融让梨的故事尽人皆知。其实,这个故事还可能产生不同的版本。

  版本之一,孔融看见一堆梨,其中有大的,有小的,他没有挑小的吃,偏偏选了个大的。父母说:好啊,小孩子正在长身体,要多增加营养,应该吃大梨。于是,孔融在家长的呵护和赞扬声中,兴冲冲把一个大梨吞掉了。

  版本之二,孔融看见一堆梨,急匆匆抢了其中一个大梨。父母看到后很不高兴,责怪道:这孩子一点也不懂事,没有礼貌,不懂得谦让,父母平时是怎样教导你的?你年龄小,理应挑小的吃嘛,把大梨让给大人和哥哥姐姐。孔融见父母生气了,双手抱梨,躲在角落伤心地哭鼻子去了。

  版本之三,孔融看见一堆梨,不仅自己挑了个大梨吃,而且把其余的梨也霸占住不许别人动,留作自己以后慢慢享用。这可把父母气坏了,打了孔融一巴掌。孔融很受伤,也很憋屈,一赌气找了把菜刀,跑到后院把梨树砍了几刀。父母气得要赶他出门……

  当然,这些版本只是笔者胡思乱想。原版本之所以受到世人欢迎,源远流长,纯粹建立在孔融本人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懂事,谦让,有礼貌,自小就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小小年纪的孔融就有如此表现,长大了一定会有更佳作为。一代代家长和老师拿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子女,寄希望于孩子从小做起,长大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即便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像孔融一样,谁又能保证他们长大后踏入仕途,面对金钱女色的诱惑,从容淡定,不贪不占呢?就像我们时下选拔使用干部,组织部门考查时所做的结论,肯定一个个写得光鲜夺目,白璧无瑕。然而,正是这些“好干部”一登上权力的舞台,一接触到权力的指挥棒,有不少人就纷纷崩溃,有的单位贪官竟然“前腐后继”,好像在举办一场谁越贪得多谁越有本事的接力赛。由此可见,组织部门把信任度完全建立在干部个人道德品质上,是压根儿靠不住的。

  跟孔融让梨的故事相近,国外经济学上有一个面包分割法。说的是甲乙两人,只有一个面包,谁应该得到这个面包呢?怎样分割这个面包才算合理公道,且双方都没有意见呢?两人事先商定了一个面包分割协议:即由甲来负责切割面包,由乙先挑选切割好了的面包。有了这个看似简单且容易操作的协议,即便甲乙二人中有贪婪者,有不道德者,但他们在协议的框架下谁也不能多吃多占,除非公然推翻协议。时下中国的种种社会问题,大概就与过多依赖道德说教而不重视法制约束有关系。于是就出现了如此怪现象:一边在宣传一个个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的典型,一边贪官像割韭菜一样割掉一茬冒出一茬;一边在宣传依法致富、先富带后富,一边是靠投机发财的富人骄奢淫逸、为富不仁,向国外转移资产举家移民。“孔融让梨”的故事只能产生在农耕文明的封建社会,在信息时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是官场的竞争,还是商场的较量,“孔融让梨”的神话可能再现,但绝对稀罕。不信,请看现实!

 
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赣ICP备2022003352号-1  |  赣公网安备36110202000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