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面粉加工业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2009-12-02 186
核心提示:本网讯 我国面粉加工业在改革开放后进行了三次调整。 第一次调整企业结构的调整:1986年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模式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在这场社会变革中,许
本网讯 我国面粉加工业在改革开放后进行了三次调整。

第一次调整—企业结构的调整:1986年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模式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在这场社会变革中,许多国有制粉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被市场经济所淘汰;第二次调整——因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党的十五大之后),国内粮食市场进一步开放,小麦价格一度下降,成品利润上升。在小麦主产区,涌现出数以万计的制粉小机组,加上外资的介入更加剧了面粉市场的饱和,生产力的急剧扩大,使面粉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价格低迷的状态,很多面粉加工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我国的面粉加工业带着开工率低、规模小两大问题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第三次调整--市场细分与量化:我国加入WTO前后,由于当时粮食政策的调整,造成小麦价格在一定的时期内上扬,制粉企业的利润空间几乎为零。这些情况使面粉市场的再度调整成为必然,这段调整要经历数年的时间,将会进一步完善,小麦产业基地--粮库--面粉加工厂--食品厂之间产业链的有机联系,最终,将形成一批抗风险能力强的巨型航空母舰稳定并支撑中国市场。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国的小麦加工产品结构不断更新,小麦加工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品种不断增加,产品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各类小麦加工产品在质量、档次、品种、功能以及包装等方面基本上适应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面粉产品从以标准粉为主,发展到以特制粉、专用粉为主,特二粉以上精度的面粉已占总产量的85%,专用粉的品种已达几十种。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者追求膳食方便化、营养化、多样化的需要,粮油主食品工业化进程正在加快,方便面、挂面、速冻食品、主食面包以及工业化生产的馒头、画卷、豆包等各种面制食品大量出现,进入居民的日常消费,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其中面粉的制粉设备,机械加工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高新技术在粮油加工工业中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企业的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面粉加工中的光辊碾磨制粉、小麦剥皮制粉、国产日处理小麦1000吨八辊磨生产线,在我国已成功应用。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小麦加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改变了过去主要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基本上满足了小麦加工业发展和技术改造的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近几年来,我国制粉工业发展很快。自从1996年7月国家对粮食供应政策进行根本性的调整以来,随着面粉价格的全面放开,制粉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为制粉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许多制粉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以不同的方式加快技术进步,加强技术创新,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积极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大力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
 
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赣ICP备2022003352号-1